其他
“中国原始第一村”就在亳州这里……
点击上方蓝字,记得关注
中华文明史
上下五千年
早在4800年前
蒙城县许疃镇尉迟寺村
就有先民活动的痕迹
并留下了国内目前保存
最为完整、规模最大的
原始社会新石器晚期聚落遗存
因此尉迟寺村被称为
“中国原始第一村”
对于尉迟寺村
或许很多小伙伴并不熟悉
接下来
跟随小编一起
走进这个村庄
实地探访远古人类的活动足迹
有古村落“藏”在地下
尉迟寺村位于许疃镇东南部,305省道穿村而过,尉迟寺遗址就在省道边上。远远望去,遗址像是个土堆,上面种满了玉米,遮挡了轮廓。如果不是旁边的“尉迟寺遗址”石碑,很难将它与新石器时代联系起来。“尉迟寺遗址的挖掘出土有很大的偶然性。”84岁的村民毕正昌介绍,当地人有立窑烧砖的传统,最多的时候,遗址周边分布着大大小小十几个窑场。为什么这里窑场聚集呢?“周围那么多地方,只有这里土质好、黏性高、容易成型。”毕正昌说。
考古现场图
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,全国文物大普查,毕正昌觉得这个陶罐造型这么古怪,在尉迟寺从来没有发现过,不会是个文物吧?于是把这个陶罐向有关部门上报,后经过专家考证,发现这个陶罐很有文物价值。没过多久,尉迟寺就来了几个考古专家。让专家没想到的是,他们居然在尉迟寺村挖出了“原始第一村”,震惊全国。至此,这个埋在地下4000多年的古村落终于重见天日。发掘出近万件文物
1989年秋季,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开始对尉迟寺遗址进行挖掘,经过1989-1995年和2001-2003年两阶段先后13次的考古发掘,共发现大汶口文化时期的红烧土房址14排73间,墓葬300余座以及大量的灰坑、祭祀坑等遗迹,出土各种石器、陶器、骨器、蚌器等珍贵文物近万件。在出土的文物中,不少文物达到了“国宝级”,如被称为蒙城县博物馆“镇馆之宝”的鸟形神器(复制件)。该器物下部呈柱状、上部呈锥状,在锥状物上有一个呈对称状的犬牙造型,鸟状的物体昂首挺胸地立在上面,在国内是首先被发现。
考古现场图-2
“这些土排房是连成一片的,形成了一个宏大的整体格局,周围再挖壕沟包围起来,东西长约370米,南北宽约250米,总面积约为10万平方米,就像一个小城市。”蔡凌凯表示。“听考古专家说,目前挖掘出的遗址,可能并非尉迟寺遗址全貌,实际面积更大。”毕正昌说。保护遗址成为共识
说起尉迟寺村,很多人都会联想到唐朝开国名将尉迟敬德。相传尉迟敬德在此屯兵打仗,军纪严明,不扰乱百姓,又连连胜仗,后人为纪念尉迟将军而建庙供奉,“尉迟寺”由此而得名。
毕正昌介绍,尉迟寺分为前后两大院,各种泥塑神像俱全,常年香火不断。新中国成立前后,这座寺庙改为一所小学。在“文革”期间,寺庙毁于一旦,如今仅剩下高出地面3米多的孤堆,人称“尉迟寺孤堆”。
1989年,考古专家在对遗址进行挖掘时,首先接触到的尉迟寺遗迹,证实该寺庙为宋代的建筑。因为在原建筑基址的下面,除了发现排列的柱础石和墙基槽以外,地层中还有大量的用作奠基或埋藏在其中的古钱币。这些钱币不仅数量多,而且包含了宋代的每个年号。
“以前这里有个被称为‘龙蹲’的石头,相传是李世民坐过的,比牛槽还大,已经被埋到地下了,希望有一天可以重见天日。”毕正昌说。由于积极关心和参与尉迟寺遗址保护,毕正昌成为第一任尉迟寺遗址文物保护员。
尉迟寺遗址祭祀广场复原图
“我们村是2006年由原毕集村和大赵村合并而成,新村被命名为尉迟寺村,凸显了历史的厚重感,也让我们村成了‘名村’。”尉迟寺村党总支副书记王宗元表示,村民们都以当地厚重的历史文化而自豪,他们一定会保护好尉迟寺遗址,深入发掘当地历史文化,助力乡村振兴。
往期回顾